人血馒头?水滴筹!中介抽成最高达70%?!

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

来源:数科社、凤凰网财经微博

8月21日,因被质疑“公益变生意”,#水滴筹#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上周三,针对“灰产”问题,水滴筹举行了媒体沟通会,并首次披露了打击恶意推广的相关数据:目前已累计管控恶意推广案例800余起,管控恶意推广的用户账号600多个。惊人的是筹款中介从中抽成比例高达30%-70%。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互联网大病筹款行业“骗筹”“收割爱心”的声音已不绝于耳,再有爱心的人也难免对此产生信任危机。

对此,8月21日,水滴筹就有媒体报道称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作出回应:所谓的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并称“对于伤害用户和水滴品牌的行为,水滴筹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抵制和打击。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有超过4.03亿人通过水滴筹累计向近250万名患者捐赠了总计约509亿元人民币。为了守住水滴筹这片巨大的流量洼地,意味着水滴公司要不断与“灰产”打游击。

今年4月7日起,水滴筹在全国正式开启了收费“营业”——向筹款人收取实际筹款金额的3%作为服务费,0.6%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费,单个筹款案例最高收取不超过5000元。水滴官方表示,是为了覆盖一部分运营成本。

曾称从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的水滴筹,终于撕掉了最后一层带有公益属性的标签,它的压力来自何处?

01、“保险中介”不好干

自2016年创立以来,水滴筹一直是水滴公司最为大众熟知的名片,直到翻开水滴在纽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才会发现,它已是中国第二大人寿和健康险代理商。

2020年,水滴公司以144亿元的FYP(首年保费)分别位居榜首蚂蚁保之后,与第三名腾讯微保之前,后两者的FYP分别为250亿元和6.2亿元。

水滴的大病众筹业务在撕掉免费标签前,从未贡献过任何收入,其超过九成的营收来自于核心保险业务水滴保,是一家名副其实以赚取佣金为主的“保险中介”。

水滴营收主要分为四大类,保险经济收入、管理费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管理费用收入已随着被关停的水滴互助业务不再计入营收。

从过去几年财报数据来看,水滴的“保险中介”生意属实是在赔钱赚吆喝。

数据显示,2018-2021年,水滴公司总营收分别为2.38亿元、15.11亿元、30.28亿元及32.06亿元,但一直增收不增利,反而亏损额同步扩大,分别为2.09亿元、3.22亿元、6.64亿元和15.74亿元。

水滴将持续亏损归因于销售营销费用以及因涉足保险业务带来的成本增长。

过去三年,水滴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分别为10.56亿元、21.31亿元及31.04亿元,营销费用占总成本比重一直在60%以上,2021年已近乎与总营收持平。

去年上市前夕,受监管趋严影响,水滴互助业务关停,水滴曾表现出获客焦虑。

去年3月,水滴保、轻松保等互联网平台“首月1元”的保险数字游戏被《中国消费报》点名涉及虚假宣传、过度营销;8月,银保监会发文件通知,启动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责令所有机构限期整改。

在水滴原有的业务生态闭环中,通过朋友圈的水滴筹让用户增添防范大病来临的意向,然后通过水滴互助筛出有付费意愿的用户,进而引流到保险业务上。当水滴互助这一关键导流中心环节被砍掉,水滴只能越来越依赖第三方流量渠道的广告营销。

02、水滴筹越发难以掌控

为了节流止损,如今就连水滴筹也要“营业”收费了。

今年6月,《中国慈善家》发文曝光一些游走在大病众筹平台的“职业筹款推广人”,他们以帮助求助人迅速筹款抽取善款分成,最高比例达到70%。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0-2021年,水滴包含着两块新兴业务的其他收入从2867万元激增至1.32亿元,出现翻倍增长。但对比总营收仍然还是只是零头,尚处于发展阶段。

眼下,水滴需要新故事。

去年5月7日,水滴成功登陆纽交所后,首日跌破发行价12美元,从此一泻千里,至今股价跌了近九成,徘徊在1.2美元附近。

投资者似乎早已对其失去信心,核心原因或在于水滴的护城河并不够深,其支柱业务水滴保本身只是个“保险中介”,属于依附于保险公司的保险经济业务,很容易受相关法律法规影响。

尽管水滴已经扭亏为盈,但等待它的考验还很多。

上一篇:

下一篇: